首页 > 学科建设

学科建设

新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PICC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技术

 

近日,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肿瘤血液二科护理团队首次开展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,目前已成功完成20余例。

PICC(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)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、肠外营养、长期连续输液等。

其导尖端位于上腔静脉(SVC)下1/3处,靠近右心房交界处(CAJ)。因为CAJ处血流量大,能确保药物迅速稀释而不造成血管损伤,并发症相对较少。

PICC导管尖端位置过浅的危害

1.静脉压力过高,易回血堵管,导致废管。

2.血液流速不够,造成药物稀释度不足,静脉壁被药物长期腐蚀,导致静脉穿孔,造成胸腔积液炎症。

3.离无名静脉较近,易发生导管移位。

PICC导管尖端位置过深的危害

1.药物腐蚀心内膜,亦会导致心肌穿孔、心包积液等问题,严重会发生心包填塞甚至死亡。

2.由于右心房不像上腔静脉那样垂直,导管在右心房中,易发生摩擦心内膜,导致心内膜炎、心房血栓和肺栓塞。

3.导管尖端会刺激心内膜,造成心律失常。

4.导管尖端刺激瓣膜,造成瓣膜损伤。

目前定位的方法:

置管后胸部X线、心脏超声、CT检查等。

虽然传统的X胸片是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金标准,但无法实时定位导管尖端位置,一旦发生导管异位,必然增加调整时感染几率以及调整后摄片的医疗费用,加大放射线对患者的危害。

而“腔内心电定位超声引导下技术”则是通过特制的心电导联线连接PICC导管导丝和心电监护仪,观察置管过程中P波的特征性改变,来判断导管尖端是否达到CAJ位置。该技术因其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,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。

 

该技术既能满足置管过程中实时调整导管尖端位置的需要,又能及时判断并纠正导管异位,确保无需重复穿刺。这对于危重、卧床、昏迷、带有引流管等不方便搬运的患者尤为重要,同时可减少患者对放射线的吸收,减轻搬运带来的不便与风险。

这一技术的成功开展,填补了我院这一项技术的空白,标志着我院PICC技术紧跟世界技术前沿,跨入青岛一流行业。在方便患者的同时,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,使我院PICC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!

如有相关就医需求

请咨询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肿瘤血液二科

0532 — 8611 4308

肿瘤血液二科:崔萍

copyright2012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: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路287号 服务中心: 0532-86190000

邮编:266400 鲁ICP备12020679号 技术支持:365健康在线(青岛信息港健康频道)